唐朝最佳闲王 第五四二章:于志宁(2/2)

小说:唐朝最佳闲王 作者:末日游侠 更新时间:2022-06-01 21:41:28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孟攸不会去做这种事,他只知道,是老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即便在这最艰难的时候,老师还始终管着自己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

  若不是如此,自己一个穷书生,又怎么去养家糊口?

  对于于志宁,孟攸心中仅有的,只是感激,是拿他当父亲一样的看待。

  “好了,你先去散步这篇文章吧,为师这几日要去会友,半个月后,陪为师去一趟长安!”于志宁满意的点了点头,一向意不外漏的于志宁,这次也是没能忍住。

  孟攸拿着文章去印刷,然后将其散布出去,作为于志宁的门生,他有的是渠道。

  当然,这些都是于志宁的渠道,有了于志宁的授权,他自然可以尽情的使用。

  而于志宁自身,则是悄悄的离开了家,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又去见了谁?

  ……

  近期的大唐并不平静,先是皇帝毫无征兆的罪己诏,尔后又是皇帝欲修建南北二都,打算天子守边关的消息。

  一件接着一件,犹如浪潮一般的猛扑过来,令人应不暇接。

  百姓的心中开始有了一丝丝的动荡,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引导,这个时候百姓也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可是想来想去,他们仍旧没有想出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自己有对皇帝不尊敬吗?对皇帝的信仰有所减少了吗?

  没有……

  一如既往的尊敬,信仰还是依旧,他们都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那是皇帝努力执政,广施仁政所带来的。

  他们对于皇帝,没有任何的不满,就如同孟攸对于志宁那般,有的是无尽的感激。

  自己没有响应号召吗?

  没有……

  但问题在于,自己在这里生活的很好,而且这是移民,不是其他的时候,更不是那些危难时期,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他们会响应的。

  就像朝廷鼓励他们种植一些新的物种,交替种植之类的,他们虽然心有疑惑,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

  每年的征兵,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去当兵,挣钱也好,效忠皇帝也好,至少参军的思想是积极的。

  他们到底错在哪里?他们不明白。

  可皇帝的罪己诏就在那里摆着,他们没有做错,皇帝又为何会替天下苍生承担了这个错误?甚至到了要下罪己诏这种严重的程度,到了要天子守边关的严重程度?

  所有人都在反思着,可是这种反思却又如同那些无头苍蝇一般,根本就找不到重点,找不到原因。

  整个社会都是晕晕乎乎的,上下充斥着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总之就是很不好,很不爽。

  ……

  “告全体同胞书?哪来的?”马周愣了下,大眼扫了下内容,很中肯,语气也很直接,针针见血。

  每天,内阁大臣们都会碰面好几次,相互通报着各自知道的情况,相互商议着对策。

  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去偷懒,去松懈。

  这封文书的出现,也让众人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可问题在于,这封文书中充满了儒生的味道。

  儒门,皇帝很不喜欢,连带着的,大臣们也不敢表露出这些方面的东西,底下的官员们,对此自然也只能弃而远之。

  况且现在的发展情况,也印证了这个思路是正确的,离开了儒门,大唐可以变的更好,可以进步的更快。

  “高陵县送来的,前中书侍郎,中书舍人于志宁的学生孟攸在散步这篇文章,被高陵县令扣了下来,直接送到了雍州府,承范就给送了过来。”房玄龄介绍了下。

  承范是李道宗的字,李道宗是雍州治中,高陵县是雍州下属的一个县,消息自然是从那里传来的。

  “于志宁呢?”马周又问了下,这篇文章肯定出自于志宁之手。

  “孟攸说去会友了,最迟半月,他就会来长安。”房玄龄继续说着:“现在的问题在于,于志宁这篇文章,针针见血,句句直指问题的源头,先前我们都觉得这件事情有些不对,有种有力使不上的感觉,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老夫算是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但明白归明白,咱们该怎么办?对于这篇文章,是封杀?还是坐视不管?”

  房玄龄很犹豫,很纠结,将这篇文章送出去,可以立即解决当下的问题,可是儒气太重,万一要是让儒门看到了希望,疯狂的扑过来,朝廷还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不是个容易事,有利有弊,他也不好抉择。

  “先坐视不管,任其发展,另外要密切关注儒门的动向,还要派人去找于志宁,越快越好!”马周想了下,接连说出几个建议。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唐朝最佳闲王,唐朝最佳闲王最新章节,唐朝最佳闲王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