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陆文昭是一个忠臣。王霄并没有因为他曾经参与过弑君的罪行就将他灭口。

  至于原本历史上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的骆养性。李自成来的时候他投降李自成,多尔衮来的时候他投降多尔衮。这样的三姓家奴王霄压根就没打算给他机会。

  “微臣并无所求,一切唯殿下之命是从。”

  对于这种四平八稳的回应,王霄并没有再说什么。点头之后起身,在王承恩的侍奉下浩浩荡荡的入宫去探望已经快要不行了的天启皇帝。

  一路来到皇宫,侍卫太监们都是用热烈的目光看着王霄。

  可领!

  谁都知道当今天子没有子嗣,如今天子病重,如无意外的话必然是由信王继承大统。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疯狂的想要靠近王霄,至少也要在他面前留下个好印象。

  来到天启皇帝寝宫之前,一大群穿着锦袍的太监出现在了王霄的面前。

  为首之人面色阴沉,顾盼之间气度不凡。

  看到王霄,此人抹了把脸换上一张谄媚的笑容快步上前行礼。

  “老奴魏忠贤,拜见信王千岁。”

  这位就是大名鼎鼎却又名声很臭的魏忠贤,魏公公。

  魏忠贤是聪明人,他从未曾在信王的面前摆过谱。之前是因为天启皇帝看重信王,现在则是因为信王极有可能继承大统。

  各类书籍上记载的魏忠贤都是坏坯,无恶不作的那种。只不过王霄不会那么肤浅的认定非黑既白。

  魏忠贤是一个恶人,这一点毫无疑问。可他却是一个对皇权有用的恶人。

  大明亡国的原因很多。像是小冰河期气候变化无常,宗室横行无忌,各地民不聊生,内忧外患什么的。

  可真正的重点却是在于,明朝实行的优待读书人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极为严重。

  没有了土地的农民遇上天灾**,不是饿死就是加入流民大军摧毁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流民大军怎么都杀不完,甚至越打越多,到最后砸垮了大明王朝的原因所在。

  至于北边的外患,只要大明内部没有问题,那不过就是癣疥之疾而已。

  成为读书人就能获得免税田,还能包庇更多的人不用交税。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朝廷收不上来税收。

  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而朝廷一旦提出想要开征商税,那些一个个做生意都做到南洋去了的读书人们就会群起而攻之,歇斯底里的叫着不与民争利云云。其本质不过是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罢了。

  明朝末年唯一能够打破这个界限的,唯有魏忠贤。

  “魏公公辛苦了。”

  王霄摆手让他起来“待孤先去看望陛下。”

  魏忠贤躬身到底,退在一侧连连点头“是是是。”

  看着王霄的背影消失在大殿内,魏忠贤的目光复杂起来。

  信王在朝野中的威望很高。有传言说信王登基之后会取缔锦衣卫和东厂,那些大头巾们欢呼雀跃,纷纷高呼信王是大名中兴之君。

  他也不想坐以待毙,心中的计划已经开始付诸实施。

  天启皇帝,一个经常被史书忽略的皇帝。

  他的评价一向不高,提到的时候几乎都会说他是木匠皇帝。因为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工工艺品。

  而在王霄看来,天启皇帝并没有史书记载的那样不堪。

  万历之后的大明朝实际上早已经病入膏肓。

  文人士大夫们一边做着朝廷的官,一边趴在朝廷身上吸血。小冰河期带来了天灾,土地兼并带来了**。

  北边有女真,西边有蒙古,南边有奢安之乱,东边还来了飞翔的荷兰人。

  所谓内忧外患,不过如此。

  在如此艰难的时局下,天启皇帝依旧是勉励支持,尽可能的维持大明这艘四处漏水的破船不至于沉没。

  尤其是他选用魏忠贤出面做恶人处置那些大头巾,自己躲在宫中用木匠的名声安于幕后,这一点就非常值得学习。

  手下那么多的小弟,脏活累活由小弟出面去做就行。没必要什么事情都亲自下场,那样会降低自己的格调。

  “朕,不行了。”

  面色泛红,呼吸急促的天启皇帝看着王霄挤出了笑容“我大明,以后就交给你了。”

  天启皇帝无后,因此早早的就将自幼显露聪慧的信王留在了京中没有去就藩。为的就是在出现意外的时候不至于陷入混乱。

  皇权交替绝非明面上的那样简单,各种暗流汹涌都未曾记载于册。

  万历三大案都不用说,单单是福王和郑贵妃这对母子就从未放弃过对大位的渴望。

  在天启皇帝看来,大位是他们父子兄弟这么多年受尽苦楚才得来的,说什么也不可能落在福王那个王八蛋的手中。

  王霄伏身上前,在天启皇帝的耳畔郑重开口。

  “皇兄请放心,臣弟必将大明日月之光普照于世间每一处角落,阳光永远都不会从大明的土地上落下!”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万千世界许愿系统,万千世界许愿系统最新章节,万千世界许愿系统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