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少府令张欧也是立刻说道“少府当设常平令,督促天下各处修建常平仓,若是有人怠工推脱”

  说到这里,张欧看向了御史大夫张汤“还望御史大夫相助。”

  “这是自然。”

  张汤嘿嘿一笑“此乃皇命督办之事,谁敢在这事情上做手脚,那就用汉律说话。”

  主父偃与张欧的安排,地方上有的是办法去推脱,去搞小动作。

  毕竟都是人精,想要找麻烦甩锅,那有的是办法。

  可张汤开口了,那事情就不一样了。

  这位可是酷吏啊,他一旦认真起来做事,可不会去问什么缘由,什么证据的,人家只要名单!

  还是全家全族的名单!

  所以说,酷吏有些时候真的是很管用。

  看到一众鹰犬们终于是想明白了开始出头,李云泽也是满意颔首。

  他补充道“各地常平仓收粮食的时候,要搞清楚卖粮的是谁。只接纳本地农户的卖粮,切不可收那二道贩子粮商的。”

  “若是有人贪墨,内外勾结。无论是地方衙门的人还是少府的人,又或者是御史台的巡查御史”

  说到这里,李云泽的目光看向了张汤“能处理的了吗?还是让致都来?”

  神色严肃的张汤恭敬行礼“臣,亲自督办!”

  “嗯。”

  李云泽搞免税的时候,将勋贵皇亲们的封地食邑收入,折算成了具体的收入,转入少府统计后,由少府来发放。

  名义上的食邑还在,可收入什么的实际上已经转入了少府的手中。

  大部分的食邑收入,都被李云泽折算成了财货,也是为了避免太多的粮食落入勋贵的手里。

  这同样也是在遏制二道贩子们的崛起

  “收粮的同时,还要卖粮。”

  李云泽进入了下一个话题“卖粮的价格,丞相去做。主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平抑物价。略高于收购价格即可,所赚利润最多不能超过修建维护的费用。”

  主父偃自然责无旁贷“喏。”

  大汉是个农业国,自然谈不到什么城市化。

  可实际上大汉的体量摆在这儿,就算是个农业国,可各地的城市人口数量总体上来说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勋贵皇亲,朝廷官吏什么的无需考虑,他们的俸禄之中就有皇庄收获的粮食来支付,足以养活全家人。

  军粮也不用管,军队的粮食供应,依旧是以皇庄出产的粮食为主。

  可各地城池集镇里生活的人口,少说也有数百万之多,这些人吃粮还是要依靠买的。

  这些人,是各地常平仓的主要客户。

  当然了,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地方农户说不得也会购买粮食,毕竟粮食这东西,永远都是不够吃。

  因为大汉的人口一直在不断的增长,是个人就要消耗粮食。

  常平仓的事情,算是就这么定下来了。

  再之后,就是丞相督促,少府做事,御史大夫督查了。

  至于说启动资金的问题,李云泽毫不犹豫的开了库房。

  文景二帝勤俭节约下来的财货,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那些一年年掰着手指节省下来,甚至堆放到穿钱绳子都烂了的钱,开始一车车的运走。

  这些钱用在活跃经济运转上,总比历史上武帝用来大兴土木,修建数不胜数的宫殿要强的多。

  朝廷的收入,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尤其是在盐铁官营之后,更是大幅度的增长,这也是李云泽免除田税的信心来源。

  更重要的一点是,朝廷掌握着铸币权,从中山国搬迁到了上林苑里的铸币局,每天都在全力开工铸造新钱。

  而且此时的大汉社会,依旧是属于缺钱的程度,还没到饱和超发,导致物价上升的阶段。

  不过这里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大汉缺铜,导致铸币的原材料逐渐短缺。

  李云泽自然不会去铸造铁钱糊弄百姓,用的肯定是铜钱。

  可铜矿的缺乏,却是个重要问题。

  虽然这一世不打算过多借用现代世界的力量,可弄来矿产分布资料是没问题的。

  说到铜矿,尤其是易开采,易提炼的铜矿,自然是集中在了云贵川江西两广等地。

  只不过这些地方.

  李云泽摩挲着下巴,看着大汉地图自语“又要打仗了。”

  符合这个时代开采与冶炼水平的大型铜矿,大都集中在三越之地,以及滇国,夜郎国的境内。

  这些地方,或许名义上臣服大汉,可实际上依旧是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没什么好多说的,自然是要大军开过去。

  正好卫青他们就要回来了,也该是时候考虑南边的事情了。

  (本章完)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最新章节,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