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心性,若是做实务的话,估计也是个什么都不管的。

  而岑参的话,性格却是有些激进了。

  言辞之间向往军旅,对于在西域开疆拓土有着很大的兴趣。

  王之涣倒是不错,虽然少年游侠也就是年少的时候是个街熘子,可言谈之间颇为稳重,对于李云泽提出的务实问题,也都能够给出合理的回应。

  除此之外,李云泽还有个意外发现。

  有个叫高适的为人稳重,性格光明磊落有风骨,对于不公之事敢于当着李云泽的面抨击,甚至直言皇帝靡费太盛偏宠胡人,这种人才非常适合做御史。

  至于其余人等,褒贬不一各有评价。

  总体上来说,这些名仕们的能力相对来说还算是不错的。

  毕竟大唐的读书人可没有后世那么多,能够来参加科举的更是精英中的精英。

  既然的精英,人品如何自不必多说,可能力方面当然是有着底线的。

  不动声色的李云泽,通过一场酒宴,摸了不少参考名仕的底子。

  虽说现在他连太子都不是,可已然是在考虑上位之后要如何做事安排了。

  李云泽再厉害,也不可能一个人把事儿都给办了。

  这诺大的大唐,需要众多的人才辅左治理。

  对于此时所流行的举荐制度,李云泽是打心底里看不上的,这不就是那所谓的祖传三代嘛。

  除了勾女炫富欺辱百姓之外,还能有什么本事。

  等他上位之后,必然是要重视科举的。

  像是现在这种一期科举不过三五人得选进士第,而且还要被勋贵门阀所占据的事儿,肯定是要改。

  一场酒宴,众人皆是尽兴。

  等到李白等人纷纷醉酒,已然是了解的差不多的李云泽,招呼随从们将众人分别送走。

  杨洄这才笑着询问「看上谁了?」

  李云泽笑而不语,端起了酒杯。

  这些人都还算是不错,若是心性人品不差再加以历练,基本上都能称得上人才。

  只不过自己现在看似是个亲王,可手中的权势还是太弱了,很难给这些人巨大的上升空间。

  所以,重要的事情得抓紧进行。

  想到这里,李云泽侧头看向了杨洄说道「姐夫,等过了年你与十八姐还是回长安城去吧。」

  杨洄不解「这是为何?」

  「宫中那儿,需要你们的相助。」

  武惠妃那儿,已然是在扇风点火不断的在李三郎耳畔说着太子的坏话。

  李林甫就聪明的多,他从政事上入手,接连不断的将一些对李三郎来说较为敏感的事情抛给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代名臣,为人也是正直。

  那些让李三郎不快的事情,他都是大力去推行,自然而然的会让李三郎很是反感。

  而抓住了机会的高力士,则是在不经意间轻描澹写的给张九龄上眼药。

  大唐这儿的宰相权势极大,哪怕是皇帝也得避让三分。

  为了限制相权,李三郎甚至推出了宦官们来与宰相争权,这事情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晚唐时期的宦官集团大权在握,甚至能够废立皇帝。

  而后世的太监们掌权,基本上都是源于李三郎推行的以宦官制衡相权的策略。

  行动进展的比较顺利,只不过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李三郎自己早已经是对太子和张九龄有所不满。

  太子在位时间太长,就会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势力来,毕竟是有着储君的名分。

  同样的道理,宰相做的时间久了,同样会有自己的势力,影响到皇帝对于朝堂的掌控。

  更让李三郎不满的是,张九龄坚定的支持太子李瑛。

  而太子与宰相站在了一块,皇帝自然是不放心的。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换相换太子,对于李三郎来说就是一种掌控大局的权谋之术。

  并非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所有的一切都是武惠妃与李林甫等人的诬陷。

  真要是信任李瑛和张九龄,什么样的诬陷也没用。

  真相在于,李三郎处于巩固自己权势的考虑,已然是有了换相换太子的心思。

  武惠妃与李林甫甚至高力士等人的动作,只不过是给了他一个顺水推舟的借口罢了。

  当然了,这件事情还差关键性的步骤,也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李三郎名正言顺下手的理由。

  给理由的事儿李云泽不能去做,因为他不能背上污点。

  所以,这种事情就要推给杨洄与武惠妃去背黑锅。

  对于经验无比丰富的李云泽来说,他早就把所有的一切都给看的明明白白。

  毕竟从本质上来说,翻来覆去的无论是用多少种的姿势,其根源与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深入敌巢轰出亿万精兵!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最新章节,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