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次子 第三百八九章 鲸鱼捕杀(2/3)

小说:大明次子 作者:西关钛金 更新时间:2024-03-13 11:34:46
  

  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候,都是会举行祭祀仪式的,祭祀祖先也好神仙也好,都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非常好的期盼。

  目前在古籍中可以找到的关于“载人飞天”的记录,只有两次,一次发生在王莽时期。

  据《汉书》记载,王莽在征伐匈奴时,曾经招募各种奇人,一些隐藏在民间的“异能者”也纷纷浮出水面,其中就有一个号称会飞的人。

  史书上说:“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

  虽然创意很好,但即便在人身上绑上鸟的羽毛,也不可能让人真的飞起来。虽然这个人的飞行试验失败了,但他是中国的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尝试飞行的人,也算是无畏的先行者了。

  这一次的飞天,当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围观。

  .........................

  早上的时间大约十点左右,朱朗来到了秋心湖小镇,跟着朱朗身后,汪雪,赵莲儿,徐妙锦也一起来了,一到地方看到了这地上超大的鲸鱼皮,这三个家伙直接被惊到了。

  三个人是吃过鲸鱼肉的,朱朗告诉三人,鲸鱼有多大的时候,三个小家伙还有些模棱两可,但是等看到这个鲸鱼皮还是真的被吓到了。

  要说朱朗对自己的这四位弟弟还真的是够好的,知道他们有心要去制作热气球,就立即命人去捕杀鲸鱼去了。

  现在我们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完全停止了捕鲸活动,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录》里,蓝鲸、抹香鲸、座头鲸、布氏鲸、灰鲸等14种鲸类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还有20多种海豚和喙鲸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在国内肯定是没人敢吃鲸肉了,有人在国外品尝过鲸肉,认为其很难吃,肉又老又粗,还很腥臭。

  古代,养殖技术低下,吃野味是普遍现象,野生动物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巨型的野生动物简直就是移动肉仓,我以前就翻出过一些古人吃大象肉的记载。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

  既然大象鼻子都能被端上餐桌,那古人会不会对鲸肉下手呢?

  当然也会,毕竟靠海吃海是基本的生存法则,鲸类普遍体型较大,虽然难以捕捉,但是对搁浅后的鲸,古人丝毫不会浪费,肉、油脂和骨头都会被利用。

  有学者参考地方志书、地记、文人笔记等史料,发现中国史上记载下来的鲸豚搁浅事件总计176起。其中,东海海域发生的搁浅事件高达112起。这些鲸搁浅后,大部分会被附近的居民割肉分食,脂肪会被拿去制油,骨头拿去当建材。

  海盐县方志记载居民割取鲸肉后运至市集贩卖,晋朝郭璞注《尔雅》中就有熬制鲸豚油脂的记载,《海门县志》记载有乡民用鲸骨作桥,象山县的祠堂用鲸骨作房梁。

  清人朱翊清的《埋忧集》记载,乾隆年间,乍浦海边搁浅了一头大鲸,长数十丈。人们争先去割肉,结果鲸一翻身,压死了数百人。一翻身压死几百人太夸张了,所以说分食鲸肉这事应该是真实的。

  除了分食搁浅的鲸之外,古人还会主动捕鲸。

  在湛江,对很厉害的人或是长辈一般尊称为“公”。那么被称为“海公”或是“海公鱼”的,你猜是什么海洋动物?往最大的猜吧,对了,就是鲸鱼。

  鲸鱼自古以来便经常出现在湛江沿海,使得湛江捕鲸业相当发达。上个世纪50年代,湛江还有一次捕鲸记录。不过现在由于海洋环境的破坏,加之人类对鲸鱼的过量捕杀,除了偶尔被迫搁浅的鲸鱼,很少看到大的鲸鱼在湛江沿海出现了。

  从明朝起,雷州府的捕鲸已经远近闻名了。鲸鱼脂肪非常丰富,厚达十几至几十厘米。渔民很早就会用鲸脂制油,作为渔业实物税,向朝廷进贡。古时候没有煤油,用鲸油点灯照明,无烟无臭耐用,是宫庭最欢迎的贡品,在京城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使用喔!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次子,大明次子最新章节,大明次子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